这几天,全网都在找“张珊珊们”,及其背后的公司。
(相关资料图)
起因是11月24日,兰州卫健委通报,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工作人员误将个别核酸检测异常人员名单信息录入阴性人员信息包中上传至工作系统,使个别待转运人员健康码显示核酸检测阴性。
简单说就是把阳性搞成阴性了,重大失误瞬间把这家检测机构推上了风口浪尖。可当人们继续往下挖,才发现机构背后的深圳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有更大的瓜。
企查查信息显示,兰州核子华曦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注册于2022年8月8日,背后的唯一大股东是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张核子。而张珊珊,就是包括核子基因在内的国内30多家核酸检测机构的监事。
南方周末报道称,早在2021年初,核子基因旗下医学检验实验室就出现过检测事故。显然,此次风波并没有影响核子基因继续拓展各地核酸检测业务,甚至连出过事的济南华曦,又四度中标山东大学的核酸检测项目。
第一财经报道称,核子基因仅在2022年就注册了16家“核子华曦”,注册时间大多集中在近3个月。最近半年,正是过去三年里各地做核酸检测做得最勤的一段时间。
屡出事屡中标。屡核酸屡开张。
然而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在核酸检测全部由公立医院提供的地方,比如广西柳州,过去的半年里没有出现过一例本土确诊病例,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不到50人。
这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当下,核酸检测结果是影响防控政策的最基础的要素之一。比如,优化防控二十条之后,高风险地区只要连续5天没有阳性就要解封;还比如,跨省出行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甚至各地是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更是直接绑定在核酸检测的结果上。
破解核酸检测的种种乱象,斩断公共服务的获利链条,把重心放在加强医疗资源和保护易感人群上,我们才能最终赢下这场战役。
核酸乱象何其多,核子基因只是冰山一角。一场由“张珊珊们”掀起的核酸检测信任风暴正在发生。
还是兰州。你能想到给你做核酸的大白自己好几天没做核酸,甚至是阳性病例吗?
事情发生在兰州城关区某小区,11月26日,在常规核酸检测时,有几位居民要求先看看大白的健康码,大白不肯,随后报警。结果警察来了一看,好家伙,一个黄码,还有几个人连续好几天没做核酸检测了。
人们赶紧喊来核酸机构捅一下,结果不捅不知道,一捅吓一跳,这群大白里居然有人是阳性!
11月27日,兰州市城关区就此事向公众做出答复:
11月26日,我区开展重点区域核酸筛查,采样过程中,在小区居民的要求和建议下,本着“安全第一”原则,采样队现场对工作人员核酸情况进行了查阅、并做了抗原检测。经查阅,采样队工作人员白某某最后一次核酸阴性记录为11月24日,抗原检测显示其结果异常,其他人员结果正常。
网友们直接炸了,有的人质问,大白成了传播者,谁来负责任?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南方某省会城市。
11月24日早上,该市一小区业委会收到通知:小区内有15人核酸结果为阳性。对此数据,小区里的人都感到非常诧异。后来在居民的强烈要求下,该小区所在的居委会立即申请对核酸结果显示为阳性的15人进行复检。当天除4人结果未出外,11人复检结果全部为阴性。
在25日的疫情发布会上,官方表示会严查此事。但这种乌龙事件,还是吓坏了不少人。
无独有偶,重庆前些日子也出现了核酸检测的乱象。
两周前,重庆市南岸区,大白也是到某小区做核酸,结果漏了四根装有样本的试管,被小区居民捡到了。
而根据南岸区卫健委11月26日的通报,该批次样本送至区疾控中心检测,相关人员也未及时发现样本缺失。
这就有意思了,现场采样缺失样本,为什么到了疾控中心这第二道关卡还是没能发现?样本缺失,为什么最终还是能在后台正常更新核酸检测结果?
甚至更离谱的是,有郑州市民发现,在“郑好办”App核酸检测结果查询页面的“老幼助查”一栏,输入“奥特曼”“白骨精”“喜羊羊”等名字,身份证号一栏输入123456,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采样时间和检测时间还精确到秒。
这些乱象归根到底的一个深层问题其实是,在一项每天都有上亿人参与的公共事业中,谁来保障和监督核酸检测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决定你能不能出门,要不要居家隔离,会不会成为感染者的说到底只有一个虚拟的二维码。但这个小小的二维码背后,有复杂博弈的冰冷现实,也有财富膨胀的极致诱惑。
今年,13家核酸检测企业扎堆排队上市,引发了巨大关注。
其中某个企业的第五大股东还是个“00后”,创造了“00后”首个IPO的历史。
核酸检测到底有多赚钱?
浙商证券估算,中国每天核酸人数接近1亿人。各地多人混管的人均价格介于2.5元到3.5元。那么,每天核酸花费就超过了2亿元。
因此,根据头部试剂企业达安基因披露的财报,毛利率达到了88.2%,都要接近茅台的90%了。
如此肥美的利润,自然吸引了无数投机逐利的人们。
上交所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上周21号跑出来说要从严审核这类企业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以及剔除该等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满足发行上市条件等。
紧接着,23号就打响了暂停IPO的“第一枪”。
23日,上交所官网发布公告称,鉴于翌圣生物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对翌圣生物发行上市申请的审议。
为什么拿翌圣生物动手?因为它是这13家排队上市的企业里净利润暴涨最夸张的,2020年同比涨幅达到了2550%!
来源:界面新闻
而且,翌圣生物的招股书虽然提到了2020年、2021年新冠产品的收入情况,但是所贡献的毛利额并不明晰,所支出的期间费用也不清楚,因此暴涨的净利润到底怎么来的呢?如果剔除了新冠业务,公司是否还满足发行上市条件呢?
第一个问题,也许只有翌圣生物的高管们才知道了。但关于第二个问题,看看隔壁的中翰生物就知道了。
2021年,中翰生物收入同比增284.38%至11.57亿元,净利润同比上涨1230%至2.66亿元,其中新冠检测业务就贡献了8.33亿元,剔除新冠产品后,2019年-2021年公司的收入整体下滑,毛利额出现波动。
很明显,如果没有了核酸检测,这些公司想要发行上市,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上交所称要从严审核这类企业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背后藏着的一层意思就是,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并不会一直做下去。
在种种博弈与利益交织的乱象底下,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迹象。
今天(28日)早上,广州宣布在除海珠区、番禺区、天河区、白云区外的7个区,如果是长期居家老人、每日网课学生、居家办公者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果没有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全员核酸筛查,减少人群聚集感染风险。
一线城市率先响应优化二十条,对核酸检测的安排做出优化,还是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的。
在广州此前公布的流调数据中,很多高风险点位就是路边的核酸检测点。像长期居家的老人、天天居家上网课的学生、居家办公的白领,这些人你能找到几个出门聚集的需求呢?唯一的社会面聚集,确实就是每天排队核酸检测的时候。
拿我自己住的社区为例,每天的早八点到下午三点是常规核酸检测,三点到晚上九点是大规模核酸检测。据我的观察,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其矛盾的局面。
因为很多人,尤其是大爷大妈们,都是早上出门买菜、散步、购物时顺便去做个核酸的,而在下午三点前又都是常规核酸,只开放最多两条队伍,供需失衡下,非常容易形成大量的人群聚集。而到了晚上,反而没几个人,空荡荡的街道上只有大白一个人坐着玩手机。
与此同时,北京在27日也宣布,对于流调溯源、查阳追阳等采取的临时管控措施,第一时间向群众发布公告,做好解释说明和服务保障,坚持快管快查快解,临时管控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而网传当地民众的爆料,西部某副省级城市一个能容纳上万人的方舱医院在仅仅开工三天后就被叫停了。
我隐约觉得,现在有的城市,防疫措施逐步开始从以核酸检测为核心的“防”,回归到以提供稳定医疗资源的“治”。虽然只是星星之火,但起码是转变的开始。
所以,我们应当从核酸检测的乱象中走出来了。新的问题应该是,自行居家抗原检测能否进一步推广?新冠疫苗最新的研发取得了什么进展?增加寸土寸金的大城市的医疗资源该如何做?有多少老年人接种了疫苗,该如何提高他们的接种率?在发现自己阳性之后,选择居家隔离的依据有哪些?
根本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破解乱象要么依靠加强监督,要么让它成为一个并不盈利的行为。
十多年前上网冲浪的人,肯定都对电脑病毒十分有印象。所谓的“木马”病毒一旦入侵,当你都还没搞懂发生了什么,电脑就会直接死机。电脑病毒的泛滥,也成就了一个行业的辉煌,那就是杀毒软件。
比如,当时发迹不久的瑞星,第一个开发出清除CIH病毒的软件。230元一套的杀毒软件,一个月能卖十万套。2003年,瑞星年销售额就超过7个亿。20年前的7个亿,该有多么夸张!
还比如后来的金山毒霸,为了抢市场,搞低价策略,不到三年在市占率上就名列前茅。
然而,随着这些杀毒软件的生意越来越好,人们却发现电脑病毒不仅没有减少,还在增加。
大家开始猜测,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有的杀毒软件公司自身是不是也在敲下电脑病毒的代码,让自己的产品越卖越好呢?
一旦他们从中获得了长久的利益,会不会摇身一变成了帮凶?
如果让卖伞的人掌握下雨的时间,这场雨什么时候能停下?
这跟今天的世界,又何其相似。
参考资料:
西部城事:广州、重庆、兰州接连拉响核酸警报,这件事别再拖了
江不流:人人都装杀毒软件的时代,电脑病毒却越杀越多,后来是怎么“清零”的?
财经十一人:核酸的钱,谁赚走了?
界面新闻:13家新冠检测业务公司扎堆排队上市:业绩高光能否维持?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声道:“张姗姗们”正在掀起一场核酸检测信任危机